查看原文
其他

最不寻常的世纪端午节,在家也能过得很充实,读古诗看古画做手工玩游戏,太全面啦!

芭芭蕾 创意盒子touchbox 2022-03-17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好啊,最近微信公众号不按时间推送,导致有些朋友看不到即时推送,大家可以将Touchbox“设为星标”,这样就不会走丢啦~
点击文章上方蓝字“创意盒子touchbox”,进入后点击右上角“…”,选择“设为星标”,让我们一起用创意陪着孩子成长!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即将到来,而这一次的端午节,格外不同寻常:


最“晚”端午节:天文专家表示,今年的端午节非常罕见,所对应的阳历是21世纪最晚的三次端午节中的一次。


最“静”端午节:疫情起伏之下的端午节,人们的外出和聚集将大规模减少


但作为古老而影响深远端午节,一直以来,不会变的是:

历史悲怆中的凝重,

自然风物中的清新,

东方式的节日美感与幸福,

以及世俗欢愉中的端午安康。


这个端午节,Touchbox带着小朋友,讲民俗,赏古画,吟古诗,做手工,甚至还要一起听英文,不仅要一起看看古人如何过端午,还要了解世界视野之下的中国节日,用心感受我们文化自己中的雅与美。


端午节活动之一赛龙舟



赛龙舟的起源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重要的特色民俗活动。相传战国时期,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龙舟竞渡之寓意,被《史记》所肯定,以至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各地民间一项重要的端午节俗活动。



关于赛龙舟的古诗


明代边贡的《午日观竞渡》沉稳平淡,风格朴质,包含着诗人对爱国民众英雄的崇敬心情。这首诗从端午节期间戏水,赛龙舟的风俗开始写起,触景生情,表明了对屈原的思念,对异乡的端午风俗的赞同,在闲暇的日子里总会有一丝丝闲愁。


午日观竞渡 

 明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首联是写端午节人们观看赛龙舟的场景。表现了端午节时期热闹的场面。颔联全面描写了龙舟的装饰,赛龙舟的热闹场面。颈联进而转向了对屈原的思念。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都会祭念屈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风俗至今仍然存在。尾联直接抒情,诵读《离骚》,吐露了诗人生活中的淡淡哀愁。



古画里赛龙舟


《龙舟竞渡图》为唐代李昭道所绘。这位画家擅长青绿山水,他的父亲也是大画家,被世人称为“大李将军”和“小李将军”。父子二人的山水画创作,在我国山水画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以他们为代表的青绿山水一派,和盛唐以后兴起的水墨山水,为晚唐五代山水画的成熟,准备了较为充分的条件。


 

通过画中的建筑判断,画中的情景当为宫廷中欢度端午的场面。华丽的宫廷楼阁位于画面的右下角,湖水以留白的方式体现出来,远景为青绿的山峦。画面中,人小如豆却清晰可辨,所绘龙舟也生动有趣,灵动飘逸。



明代郑重的《龙舟竞渡图》,继承了唐代“大小李将军”华美的青绿山水画风,描绘端午时节南方湖区景象。画面整体气韵瑞丽生动,敷彩勾勒工丽细致,具有明代工笔绘画构图布局灵动、画面充满动感、人物细节精致、风俗情景生动写实的特征。


其实,赛龙舟早已有之,而且也不限于端午。大家对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定不陌生,描绘的是北宋京城汴京(今开封市)清明时节的热闹景象,而这幅《金明争标图》则是画家描绘的汴京城中金明水池龙舟赛的场景。


每年三月,皇帝赐令开放著名的御苑之一金明池,并与士庶共观龙舟争标,郊游赏玩,“争标赐宴”成为京城一大盛事。这幅千年古画,正向我们展示了繁华胜境中一场激烈的龙舟赛。


 

一艘大型龙舟为中心,其两侧各有五艘小龙舟,每船头各立军校一名,舞旗招引,舟中桨手则奋力划棹,向前方标杆冲去。画面中各龙舟左突右进的空间安排,营造出争标的激烈、刺激与紧张气氛。


龙舟赛的盛况,还被宋代孟元老将记录在《东京梦华录》一书中。到了元代,界画大师王振鹏根据此书创作出《龙舟竞渡图》。



画中也描绘了水鞦韆、水傀儡等水戏活动,还能看到龙舟竞赛的终点线-标竿。



借由此画,我们一睹龙舟的细节,大小龙舟,还有形似鳅鱼的小船。




我们可以这样玩龙舟


小朋友们可以做一个龙船小手偶,小朋友们以手代船,以跑步代赛龙舟,也来比一比。



做法很简单,打印模板,涂色,剪裁,粘贴,就可以玩儿了。


获取这个模板素材,请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最美端午”



如果小朋友觉得这样玩不过瘾,不妨学学手工达人墨遇白的纸箱龙舟



龙船身子就利用纸箱本身扁平的特点,整体切割成u型,头和尾分别制作,最后再将三大部件组装。



端午节活动之二包粽子



为什么要包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粽子,是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又叫"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



古诗里的粽子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樽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欧阳修的这首词,上片写“榴花”“杨柳”“角粽”等端午节的标志性风物,下片写端午节人们沐浴更衣、饮下雄黄酒驱邪的风俗。尤其是“角粽”,即指粽子,在诗词中,各种植物清新明丽的色彩已跃然眼前,芳香的气息也仿佛扑鼻而来。



古画里的粽子



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这幅《裹角黍》是清代画家徐扬的《端阳故事图册》全套八幅之一,分别描绘了端午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每开均以隶书题写画名,并以行书对画作加以注释,以便读者进一步理解画面内容。此图册构图严谨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动,线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显示出作者较强的写实功底和乾隆朝宫廷绘画工整清丽的笔墨特点。


此幅正是五月五小朋友参与包粽子的场面。一个小朋友蹲在浸糯米的木盆旁,似乎在求问什么,一旁则是洗好的粽叶;另两个小朋友则在帮忙包粽子,有一个个子小一点的,要踩上了小凳子才够得到桌面,虽是背影,却能感受出他们兴致盎然,和长者的一点无奈与好笑。原来古代的小朋友,每到大人们劳作时,也是“越帮越忙”啊!


齐白石的一幅《粽子》中,以浓淡赭色,用大笔涂出一个个的三角形,再以浓墨画系粽的绳草,红色的荔枝,樱桃,正是端午的时令水果,鲜艳的色彩与粽子形成对比;切开的盐蛋,朱磦色的蛋黄使满幅生辉。整幅画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




这么包粽子真好玩


包粽子,在小朋友的眼中,大概算是最好玩的手工了吧!


先用折纸练练手!


学会的小朋友就可以开始和爸爸妈妈学包真的粽子啦!快来看看,你家的粽子是哪一种?

牛角粽在广东的河源等地比较流行,尖尖的像极了牛角,粽子古代的时候叫做“角黍”,这可能是和古代粽子最相像的一个品种了。



三角粽的形状比较好看而且特别,可以制作成甜、咸两种口味,蛋黄、叉烧、蜜枣都是不错的馅料。



北方四角粽在北方地区非常流行,个头不是很大,为斜四角形,多以小枣、豆沙做馅,也可以适当放一些果脯蜜饯等。当然也可以蒸完全的白粽,蒸后可以直接蘸食白糖。



宝塔粽子主要是广东地区的特色粽子,体型庞大,可以说是粽子中的霸王粽,由于可以装非常多的东西,因此也形成了甜和咸两种口味。甜馅主要是豆沙,而咸馅则是用腌制好的鸡肉或者猪肉来做。



南方四角粽,主要是以咸味粽为最大的特色,馅料相当丰富,可以是腌肉、蛋黄、干贝、冬菇、绿豆、叉烧、海米、栗子等。



长粽子,这种粽子多见广西等地,一般用粽叶包裹,粽叶非常宽大,像芭蕉叶一般,这样可以在其中放入丰富的馅心,之后用绳子捆绑,形状虽然一般,但味道绝美。



端午活动之三悬艾草、挂菖蒲、佩香囊



这些常识你要知道

  

农历五月在古时民间称为“恶日”或“毒日”。由于夏至到来,气温陡升,虫虐恣肆,各种病菌衍生繁殖,妇女儿童以及体弱者容易染疾。人们为捱过这段难熬的日子,便想出悬艾人,挂菖蒲,佩香囊等多种方式,大量使用具有驱虫解毒功效的植物,祛病驱邪。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虽然是一种民俗,但也不失为一类预防瘟疫的方法,并寄托着人们辟邪的心愿。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之功效。每至端午节,人们将新采的艾条插于门楣上,或将艾草捆扎为似人似虎的形状,称为“艾人”、“艾虎”,悬挂在屋檐下,或置于屋中,以驱虫避邪。


小朋友,则在端午节佩戴香囊,避邪驱瘟,也是好玩好看的小装饰。香囊是将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如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樟脑等制成药末,装在特制的布袋中,外包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或结成一串,或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学古诗了解更多内容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你赠与我了一枝艾草。死者看不见,新结交的知己在万里之外。往日能够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三湘相隔太远。南宋文天祥所写的这首诗,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

     

诗中第一句“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这里的“艾”,是具有避瘟驱毒功效的艾草。而五月初五插艾草,正是端午节的习俗。

    


古画里的艾草




《悬艾人》也是清代《端阳故事图册》全套八幅之一,描绘的正是端午节的情景。一个红衣衫的小朋友,手握蒲扇,旁边两个身着夏衣的大人,似乎在教小朋友指认刚刚挂好的艾人,非常生动有趣。


清代任颐的《端午图》,则以直立的艾草、菖蒲、蜀葵为主要表现对象,以地面上摆放的枇杷、蒜头为辅。将与端午习俗有关的常见植物,以新颖构图表现出来,用笔用色讲究韵味和富有文人趣味。




还可以这样玩艾草


1. 艾草手工皂



手工皂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非常简单的皂基方法,只需要把买来的皂基隔水加热到融化,加入艾草汁或其它芳香类植物精油等,灌入模具,等待20分钟左右冷却后,即成型可以取出。而且做出来的成功率非常高,看起来也很漂亮,小朋友自己都可以独立完成。


还有一种方法是冷制皂法,相对比较专业和复杂,原理是油(动物油/植物油)+碱(海盐提取的氢氧化钠)=皂+天然甘油,经过这个很典型的皂化反应而得到。


不过,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先得到艾草汁,新鲜的艾草叶,可以手工或机打得到艾草汁。



冷制手工皂,需加将西班牙EV橄榄油、西班牙进口优质甜杏仁油、科宁特润乳木果油、椰子油、棕榈油、小麦胚芽油、等天然植物油融入艾草液中。而对皂基法,则直接加入融化的皂液中即可



把艾草浆放入磨具定型,对于冷制手工皂,在36.5°C 以下低温自然皂化,需耐心等待45天,提取并保留了植物的精华成份。



通过精细的制作,艾草奇特的芬芳和功效完全释放出来,最终演绎出一块值得拥有的纯手工香皂。



2. 自制香囊


巧手妈妈们,也可以买些芳香类的植物或中草药,和小朋友一起,自已动手做香囊。


首先,将卡纸裁剪成下图的形状,固定好挂绳和对应挂穗,再按标识线折叠,包成香囊。



收集一些艾草或在药店买些常见的芳香类植物,放入香囊。最后,用彩线缠于外表做装饰。



端午活动之四系彩丝



为什么要系五彩绳?


五彩缕,又叫长命缕、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


在古代,端午节的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趁孩子熟睡之时,在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彩缕。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端午节戴的五彩线可是很有讲究的,用五种颜色的线制成。而这五种颜色不是随便用哪五种就可以,而必须是青、白、红、黑和黄色。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端午节后的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也有一种说法说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带来一年的好运。



古人系五彩绳的那些事儿



《端阳故事图册》中的这幅《系采丝》描绘的正是系五彩丝线的情景。



一起做起个五彩绳吧


自制五彩缕也不难,先编小辫,再打中国结,就可以啦!




端午活动之五趣味游戏篇


除了上述这么保留至今的端午传统习俗,古画还向我们描绘了很多非常有趣但时至今日,已不太常见的端午节日游戏。


射粉团是一种唐代宫廷端午游戏。粉团是类似麻团的一种点心,每到端午节,人们用小弓射粉团,粉团滑腻而难射中,射粉团成了宫中盛行的游戏。



养鸲鹆(qúyù),鸲鹆其实就是俗称的鹦鹉。古人发现了野生的鸲鹆有模仿人语的能力,于是将其捕来有意地调教驯化,而这个调教的最好时间据说就在每年的端午。



从汉武帝开始,端午赐枭羹给百官食用的做法一直延续到了清代。枭被认为是一种恶鸟,在端午节这一天赐大臣枭羹,其政治象征意义是驱逐恶人、奸臣。




通过上面的民俗,古诗和古画,小朋友们一定了解了许多端午节的习俗,再来看苏轼这首关于端午节的词(“天中节”乃端午节之别称)。


六幺令·天中节(宋·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里面的“虎符缠臂”,“门前艾蒲青翠”,“粽叶香飘十里”,“天淡纸鸢舞”,“龙舟争渡”等,是不是一下子变的很容易理解,也仿佛有了一幅幅的画面在眼前?


上片,是扑面而来的民俗风景:童之臂、门之艾、菖蒲之剑、风筝漫舞、对酒当歌、龙舟竞发、诵君之赋;再看下片,怀王之昏、秦之吞楚、异客垂涕、新亭对泣、汨罗江渚......从庆祝端午,到感怀屈原悲苦仇怨,咏今叹古,这首词的意境一唱三叹,如同神来之笔。


诗词,绘画,民俗文化,正是通过这样的融会贯通,在"共情"中真正“读懂”,才会感悟世俗百态中艺术提炼出的雅与美,才能认同淡泊宁静的人文情怀。


所以,不要担心这些东西太难小朋友不理解,通常,我们读过的东西,特别是初读,多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而已;对美的体验,不外乎是浅显的韵律美。但在情景的启发下,如绘画,如民俗,如经历,就会产生共情,慢慢真正的理解和体会其中的含义。借此节日机会,一定要帮小朋友在我们的日常中,多多接受各种优质传统文化的熏陶,慢慢体会,开启真正的国学之旅。


端午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随着中华文化的魅力日益传播,古老的端午节也一步步走入世界各国人民的视线。



特别赛龙舟,在西方很流行也很受欢迎。在德国,端午赛龙舟落地生根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1989年龙舟活动传入德国,并在汉堡举行首届“龙舟节”,1991年后龙舟比赛改在德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举行并一直延续至今。


在美国,大概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通过参加中国等地举行的龙舟赛,美国人逐步了解了这一活动。时至今日,中国的传统运动赛龙舟已经悄悄渗入了部分美国人的运动习惯,成了美国发展最快的流行体育娱乐项目之一。所以,端午节的英文就很容易记啦,DragonBoat Festival!


图书馆里,关于端午节的绘本,是这一天孩子们的最爱。



One Is a Drummer是一本生动的数字书,里面有许多有亚洲特色的物件,从龙舟和点心卡到麻将牌和竹竿。押韵的文字和明亮的水粉插图,非常引人入胜。


在Celebrat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里,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在端午节那天的兴奋心情,书里还包含了粽子的配方,如何用传统的用芦苇叶来包粽子。Awakening the Drago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的作者是一位图书馆员同时也是一个龙舟赛手,她亲自讲解了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从戴香囊到吃粽子,再到参加惊心动魄的龙舟赛,反映了这个古老的节日独有的精神。


最后,送给大家两首好听的歌曲。


下面这首歌里既有划龙舟dragon boat还有吃粽子rice dumplings的场景。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cool!

Rice dumplings smell so good.

I eat one, you eat two!

Happy Dragon Boat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cool!

Dragon boat races are fun.

Go, go, go, my dragon boat!

Happy Dragon Boat Festival!


下面这首歌,完整地展现了端午节的故事。让孩子了解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就像歌词里唱的Thinking about a poet long ago。

 


 最后,一句“端午安康”代表了我们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一份最诚挚的祝福!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往期精彩回顾



被黄多多的旅行手绘惊艳到了,忍不住的拿出了杀手锏
一张纸就能搞定神兽们,天天都玩不腻的折纸,这些创意能拯救你
火遍家长群和原版教材论坛的国家地理Reach,到底有什么魔力?


端午安康,小长假快乐!

为我们优秀的文化传承者们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